xinde

论天主教的对联文化


2003-04-30 09:43:34 来源:信德报(第181期)

    纵观中国天主教的历史,其不但悠久,且像一朵盛开的春花沁人肺腑,芳浸华夏。而天主教的对联文化艺术更是圣爱馨香,独具特色。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故被人喻为“诗中之诗”、“词里佳句”。它具有语言精练,哲理深邃,意境优美,韵昧隽永,遣词典雅,格律严谨等特点。它可咏物言志,又可写景抒情,其既可观赏又可吟唱。它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增色添彩,更能给人瑰丽、高尚的向往和雅俗共赏的艺术享受。
    对联是由古诗的对偶句发展起来的。它的前身是“桃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据说,在秦汉以前,民间过年(即春节)就要在大门左右两侧悬挂桃符,以驱鬼压邪。五代十国时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了。到了唐宋时期,民间悬挂对联已相当普遍了,并在明清达到完全昌盛……
    而福音是何时传入中国来的呢?猜测之说颇多,但都欠乏可靠的证据。只有景教碑记述了在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福音已传入到中国的史实,得到了众多专家的认可。可是当时佛教在中国很盛行,故景教(实际上是从天主教划分出去的一个派别)初入时颇受其影响。在景教经典中有不少的佛教术语,景教在唐朝流行了210年。元朝时期天主教正式传入中国,使沉寂了400多年的福音得在中国大地再度复苏,但元政权在中国灭亡后,天主教又再度消失。明朝时期利玛窦经印度来到北京,当时为了传教方便,他尽量迎合中国的传统风俗,因此传教工作颇见成效。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对传教士们极为欣赏,特为天主教撰写了不少有名的对联。其中就有众所周知的“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凭神子通”“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等佳对妙联。他还为新建落成的天主堂亲手题写了“万有真原”的匾额。总之,天主教传入中国是经过几多周折、几多兴衰与艰难之后才兴起的。直到近代才成为中国公认的五大宗教之一,并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扎下了根。
    天主教在传入中国后,在“入乡随俗”和“古为今用”的影响下,福音对联文化也随之形成和发展起来了,并开创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在先贤前辈和今日广大信友的辛勤和努力下,福音对联还在进一步地趋向于完美。并且他们还广泛地运用中国特有的对联文化艺术形式,来彰显基督的福音。
    笔者认为,福音对联的艺术效果,其内容、形式及涵义等方面都远远超过出了属世的那些低俗的对联。比如:“吉日开新业;德门发大财”、“艾旗招万福;蒲剑斩千妖”等。与福音对联的灵性诗意等相比,人们就会慷慨而公正地评说圣教对联高雅非凡、诗情画意、涵义深刻……举例而言,如书写在教堂大门上的圣堂对联:“福音遍传天下;恩典遍及人间”、“神恩浩大赐人间;主爱无限救万民”等等;又如春联“新春颂主爱;佳节感神恩”、“神恩丰满沛年首;主爱充盈贯岁终”等等都是世俗对联所无法比拟的。
    新约圣经《歌罗森书》三章16节告诉我们:“要让基督的话充分地存在你们内,怀着感恩之情,歌颂天主。”感谢天主,现今全国各地许多教会,特别是在农村的堂区每逢婚丧喜庆等日子,教友们就会充分发挥对联艺术的文化效果,来广传、彰显主耶稣基督的救恩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深受教外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荣耀了天主的圣名。
    的确,一副好的福音对联,就是一篇好的证道辞、一首好的赞美诗、一次好的见证。因为福音对联是用最简捷、明了的语言以及广大教友喜闻乐见的大众形式,来表达与阐明天主的救恩,以及教会对婚丧喜庆的态度、观点,让人们一看便知晓其中的道理。比如就以康熙皇帝撰写的:“天门久为初人闭;福路全凭神子通”这副圣教对联为例,岂不是很明快简捷地进行了传道宣教以及见证与荣耀基督的救恩福音的感受及思考吗?(赵勤如)

本文标题:论天主教的对联文化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