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唤醒悲悯之心


2017-05-23 13:57:14 作者:西琳 来源:《信德报》2017年5月14日,18期(总第722期)

    爱心满溢的作家冰心曾说过:“漫漫人生路,善良在左,悲悯在右。”善是什么?伦理学上说:“善就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的行为。”而悲悯,顾名思义,就是悲天悯人,是一种源于同情又高于同情的博大情怀。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心存同情、悲悯不仅是人性善的基础,更是我们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石。悲悯,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人”字结构的相互支撑,有了悲悯之心,人与人之间才能多一些温暖与关爱;有了悲悯之心,国与国之间才能多一些和平与友好;有了悲悯之心,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看到一个和谐的世界。
    然而,放眼我们身边的这个世界,政治博弈、民族冲突此起彼伏,恐怖主义、霸权主义随处可见,血腥与杀戮屡见不鲜。再对照一下我们自己,当我们看到举步维艰的残疾人士、衣衫褴褛的幼稚孩童、弯腰驼背的耄耋老者在沿街乞讨时,我们的心中是否会油然而生一丝酸楚与同情?或许我们也在为自己的生计奔波,身心疲惫,或许我们的生活也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但我们也应该停下匆匆的脚步,伸出暖暖的双手,给他人一丝温暖、一缕关爱,因为只有爱能穿透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只有爱能推倒心与心之间的冰墙,也只有爱能给这个战争频繁、道德衰微的世界带来和平的福音,希望的曙光。
    在参与堂区慈善工作的三年中,也耳闻目睹了不少令人齿冷心寒的画面:在岢岚县小涧村,我看到75岁高龄的苟毛栓老人,他和老伴居住于半山坡上一座窑洞之中,因未通电且经济窘迫,窑洞内常常是一片漆黑,而他的儿子虽已成家立业,却毫无孝敬之心,对老俩口的生活起居从不问津,老人腰腿疼痛,行动颇为不便,却还要时常上下坡担水背柴,以维持生活;在忻州市晏村,我看到了因右耳残缺而被父母遗弃的秀花,被心善年迈的老教友收养,过着没有父母之爱、没有温饱保障的艰辛生活;在五台县东马村,我看到了失去父母之爱的王瑞、郑庆,王瑞的父亲因欠十几万外债而外逃,至今杳无音信,母亲随即抛下她改嫁;而郑庆的情况也很雷同,因父亲患“间歇性精神病”,母亲毅然抛下年幼的他和弟弟,远走他乡……诸如此类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这让我深深领略到冷漠和自私竟是如此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看到这些,我的心隐隐作痛。越来越多的冷漠与自私正不知不觉中吞噬着人们的良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应和谐美好的生活。作为天主的子民,当我们面对这一切时,怎能不痛心疾首?怎会不忧心忡忡?又怎能不身体力行地去付诸爱的行动?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了悲悯之心,看到鳏寡孤独的老人,我们会想到自己的父母;有了悲悯之心,看到贫困辍学的孩子,我们会想到自己的孩子;有了悲悯之心,看到鳏寡孤独残疾者,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动恻隐之心,毫不犹豫伸出援助之手。
    人性本善,冷漠也好,麻木也罢,皆是善心被蒙蔽的结果,惟有拂去上面的尘埃,人性才会重新闪现原有的光芒。其实,悲悯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而《圣经》亦是悲悯的经典,上主说:“要有光”,于是世上便有了光。悲悯,是人之于为人的光,是用温柔点亮的光,是以善举续燃的光,也是贯穿整个人类历史的生生不息的光。悲悯是天主在我们心中撒下的一方净土,让我们心花绽放、馨香满怀;悲悯是天主在我们心中燃起的一团爱火,教我们体恤贫苦,博爱众生;悲悯是天主在我们心中注入的一泓清泉,滋养我们的爱德之树枝繁叶茂、不断茁壮成长。
    悲悯是一条善良的河流;悲悯是一缕灿烂的阳光;悲悯是一道璀璨的霞光。让我们抚去心灵的尘埃,敞开悲悯的情怀,用基督之爱这盏明灯,给更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送去温暖,传递快乐,带来光明与希望。愿更多的人因着我们的爱而享有“蔚蓝的天空”、“温暖的阳光”、“喜悦与平安”。人世间最美丽的是善良的心灵,宇宙间最宽广的是博爱的胸襟,愿人间多一些同情和悲悯,少一些冷漠与麻木。

本文标题:唤醒悲悯之心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