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怎样才能重建社会信仰


2013-11-13 14:51:49 作者:jinxin1517   来源:网络

  现在中国问题很多,可谓危机重重。而最大危机是社会失心,即国民行为失序了、甚至已经兽化了。换言之,社会溃败了。何谓社会溃败?溃败和健康是相对立的概念,健康的反面就是溃败,即道德丧失,行为失范。具体来说,社会溃败包括,平民溃败,权力溃败和知识分子溃败。

  平民溃败可见诸于发生于我们身边的,丧尽天良的兽化事件,诸如,黑砖窑、地沟油、毒奶粉事件等等,还有风传的,耸人听闻的人肉胶囊事件。

  至于权力腐败,正是国人关注的焦点。民怨为之沸腾,政府的权威诚信也因之扫地。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贪污腐败不断在滋生漫延,不断升级。有学者认为已经演进到“三化”状态,即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可见我们依然处在中国几千年的大循环之中,即腐败——革命——再腐败。

  更为甚者,学术腐败,精神沉沦。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学者疾呼:“当今学术腐败五光十色,如趋炎附世风,拼抢名位风,空头主编风,剽窃风,浮躁风,吹牛等,愈演愈烈。”更有甚者,在研究生招生中,存在万恶的潜规则:学权交易,学钱交易,学色交易。

  而社会之所以溃败根本原因在于信仰缺失。如果信仰缺失,人类就没有精神性的人生人价值了,人生价值完全物化了。实际上,在今天中国只有权力、金钱、肉欲才是人生价值可量化的指标。可见信仰并非可有可无的文饰,而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纵观人类历史,强大的罗马帝国之所以毁灭,就因为缺失构建社会自然秩序的信仰。而中华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屡蹶屡起,正因为有儒家文化这一有效的信仰体系。苏联的灭亡也是因为缺失行之有效的信仰体系。详细的论述请见笔者的《自由主义和中国现实》。(有兴趣,请搜索石立刚,石立式刚是笔者另一个网名)。

  在共和国60多年的历史中,也曾在全国大规模地开展各种活动,也在致力于塑造社会信仰体系,如在精神信仰领域就有学雷锋运动等。为什么无果而终,不能提振国民的精神信仰,提高全国的道德水平,而一些曾被视为迷信的宗教,却缕禁不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中藏有大学问。下文将谈三个问题:教人与化人,权益与义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三个问题正是重建社会信仰体系的关键所在。

  我们先说说教人与化人。《素书》说得好,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教人与化人的差别仅仅在于释己与正己之上。所谓释己就是严于律人,宽于待己。而正己恰恰相反,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现在有些领导人满嘴仁义道德,背后却男盗女娼,极度腐败。纵使你一时独揽倾天之权,轰轰烈烈开展什么运动,也无法使人民共鸣,不买你的账,最后也只能无果而终。共产*之所以能打败国民*,夺取了天下,正因为我们*的先辈有崇高的精神信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使人民诚服,乐从紧跟,前赴后继。佛教和基督教的创教者和圣徒都能做到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因此能光大本教,也能随本教而万世不朽。因此中国要重建信仰,精英必须起垂范作用,正己化人,除此没有他途。

  现在我们谈谈权益与义务。在此所说的权益,不是物质性的,而是非物质性。即内化于人生非物质性价值之中的。在此就拿上文的学雷锋运动和某些宗教迷信为例,对广大国民来说,学雷锋仅仅是义务,无法体验到人生价值的含义,所以学雷锋不能内化为人们自然而然的行为,有内在的驱动力。而对宗教信徒来说,宗教信仰,能获得人生的启示,人生的终极关怀,因此就是一种权益,而不是义务。总之,任何精神信仰必须包含人生终极关怀的元素,才能演化为信仰者的一种权益,而不仅仅是义务,才能永生不灭。总之,信仰本身也要有不可或缺的要素,必是天理良知所在,也是真、善、美所在。这样才能引起国民共鸣,而乐意信仰之,践行之。这样的信仰体系才是有效的、可行的。

  最后一个问题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就是说,任何精神最终能成为社会的信仰,都并非易事,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教化与熏陶。众所周知,任何流行的宗教,都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和进化,任何能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文化习俗,都经过千百年的沉积演变。这一道理很简单明了,但人们熟视无睹。就拿儒家文化来说,显然不是一个人创设的,而是我们无数先贤对人生对社会洞察体悟的智慧结晶,有了几千年演化的历史,已经内化为国人的行为中了,成了中华民族的信仰。但曾被无情地弃为敝屣。纵使其中有万千个理由,但无视一个沉甸甸的事实,即破易立难。破时可能仅仅凭一时冲动,立时要百年千载了。我们原来设想马克思主义可以取代儒家文化,但目前看来这不是现实。道理很简单,单说时间就不够!其实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文化相比较,在深度和广度上都不够。当然一个人的智慧总比不上万千人的智慧,一代个的智慧不如千百代人的智慧。因此任何文化都不能创设,只能在传承基础上,进行改良,加入时代元素。现在还有人反我国传统文化。不知他们的依据何在,是否已解决了破与立的难题?

本文标题:怎样才能重建社会信仰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