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残婴孩子的好“妈妈”

—— ——访山西省太原市 “伯达尼之家” 残婴院杨云仙院长

2018-05-25 13:40:39 作者:杨二祥 来源:《信德报》2018年5月7日,17期(总第767期)

    2017年12月3日,我们去耶路撒冷朝圣途经太原。受太原任神父的委托,杨云仙院长到火车站接我们到她的“伯达尼之家”残婴院客宿。我们受到了任神父和杨院长像贵宾一样的热情招待,刚离开家的我们像又回到了家一样。
    因为第二天早晨要坐飞机,时间紧迫得很,一下车,我们便和杨云仙院长以及赵修女攀谈起来。


杨云仙照片

    杨云仙,现年45岁,小学文化,25岁那年母亲去世,只剩她和父亲两个人过日子,现在老父亲已82岁高龄了。年青的杨云仙志气刚强,从不依靠别人的照顾,而是自食其力,发奋图强,想方设法做买卖赚钱,俨然一个女汉子。谁说事业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事业天地,自己选择的路就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她从小立下誓言,做一位贞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生,干一番有意义的事业。如今,她不但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社会,把母爱献给身患残疾的幼小心灵,还把她前些年赚得的血汗钱统统献给了社会救济事业当中。
    为了实现她的理想,杨云仙在乡民手中买了一块土地,从1997年开始燕子叼泥式地建盖她的“伯达尼之家”。前后经过20年艰苦奋斗,坐落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西柳林村,占地面积4002平方米,建筑面积2030平方米,两座三层楼及其他房屋共100多间,投资200多万元的“伯达尼之家”已经初具规模。院内的卫生条件相当良好,窗明几净,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并且使用方便、合理、科学,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杨云仙贞女“伯达尼之家”残婴院。现在院内收留有残疾孩子33名,累计前后收留残疾儿童近百名。我们想去看看那些孩子们,赵修女却告诉我们孩子们已经睡了,不要打扰他们了。
    提起建盖“伯达尼之家”,在此当义务护工的赵焕荣修女告诉我们:“这么大的工程,都是杨院长亲力亲为建盖的,为了省钱,打地基时她把石灰加上土,浇上水用脚踩好地基,然后再砌砖垒墙,脚被石灰烧得脱了皮,流着鲜血,但从来不叫一声苦,不掉一滴泪,常年坚持在工地,人们说她简直比男人还泼辣,比男人干的活还多。有人看见她吃苦受罪的样子暗暗为她掉下了眼泪。也有好心人劝她:‘姑娘!别胡折腾了,安生点吧!’”
    46岁的赵修女告诉我们,自己是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圣家会的修女,2012年2月应杨院长的邀请,从千里之外的河南来到太原“伯达尼之家”,甘愿为“伯达尼之家”的小天使们义务服务。她平易近人,勤奋工作,认真负责,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赢得了“伯达尼之家”的护工们和乡亲们共同的赞誉。


伯达尼之家外景

“伯达尼之家”的服务宗旨
    “伯达尼之家”的服务宗旨是:服务社会,用爱心点燃生命,关爱残疾儿童,在服务中去诠释耶稣爱人的真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爱弱势群体,关爱生命,尤其是被人遗弃的小生命。“怀大爱,做小事”(印度德肋撒姆姆语)。关爱弱势群体,保障残疾儿童的合法权利,全社会共同关爱生命。

“伯达尼之家”的工作
    “伯达尼之家”多年来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心愿,坚持“以人为本,以院为家”的理念,残疾儿童利益最大化,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努力使孩子们的医疗、救治、康复、教育等受到积极而有效的保障,让他们的生命、生活、生存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伯达尼之家”融入以残婴院为家的理念,以献母爱的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伯达尼之家”就是他们的家,让他们受伤的心灵感到不再孤单,和正常人一样享受到伟大的母爱和家庭的温暖,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得精彩美好。
    “伯达尼之家”残婴院现有工作服务人员15名,其中有三个贞女,分别是李贞女,高贞女和朱贞女;两个修女,赵修女和张修女,其余10人都是教友。院办室有残婴宿舍24小时监控,时刻掌握孩子们的生活和健康情况。早晨6点我们起床,在院办室的监控看到有个大一点的孩子在穿衣服,要起床了,杨院长告诉我们,那个孩子非常懂事。在残婴宿舍我们看到了两个女教友护工,她们的工作非常认真,非常辛苦。换尿布、给残婴洗脸、洗澡、喂饭、擦屎擦尿、换洗衣服、换洗被褥、检查身体、测试体温、填写记录……简直没有休息的时候。听人讲,冬天还好一些,到了酷热的夏季,那刺鼻的气味,简直让人有点无所适从;有时残婴们的啼哭声、喊叫声让人伤心掉泪,如果没有爱心,没有超性的为头是干不好这份工作的。护工们克服一切困难,把残婴宿舍的卫生搞得非常干净,孩子们干净的脸、干净的被褥、干净的餐具,各种设施井井有条地摆放着……从这些工作的精心和劳苦里,也映射出她们奉献爱心的伟大和无私。

“伯达尼之家”孩子们的现在
    1997年,杨云仙看到一个被抛弃残婴可怜,就收养在自己家里,昼夜精心地喂养呵护,小孩越来越壮,越来越逗人可爱。后来,那些家有残疾小孩的狠心妈妈们就把自己的残婴都往她家丢,抛掉她们所谓的“累赘”。看着她家中的残疾小孩越来越多,后来杨云仙贞女索性下决心成立了“伯达尼之家”残婴院,收留被社会抛弃的残婴。
    这些孩子们有智障的、脑积液的、脑瘫的、兔唇的……没有一个是正常儿童。现在,在“伯达尼之家”生活的33个孩子们,最小的5岁,最大的孩子是20岁,叫杨兰天,已经在北京参加工作了,并且工作得很出色,受到了单位表扬。目前读高三的有四个孩子,读高一的一个,读初中的两个,读六年级的一个,读五年级的一个,读四年级的四个,读二年级的两个,读一年级的两个,另有两个孩子上幼儿园,两个孩子上特殊学校,其余12个孩子分别在康复部和养育部进行特殊训练和特殊教育。这些孩子们的住院治疗费、康复费、学杂费、生活费、尿布、尿片是“伯达尼之家”的最大开支,开销越来越大,杨云仙院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伯达尼之家”的日常开销
    残婴院的正常伙食还是有保证的,柴米油盐都是周围及外地人自动送来的,有时她们还开车把多余的蔬菜及米面支援教会的备修院。但资金是一大难题,有时候两三个月工人们发不了工资。
    “伯达尼之家”每月开销大约需要3-4万元,主要靠社会上的“好心人”的援助。在这里我们希望社会上的“好心人”们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帮那些天真无邪可爱的小天使吧!人人献出一点爱,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大爱之中。
    我们看到,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用亲切响亮的声音叫杨云仙贞女妈妈。的确,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这位抚养他们,为他们倾注全身心爱的杨云仙贞女就是他们的亲妈妈。残婴院的孩子们都姓杨,名字都是杨贞女给他们起的,所以,人们风趣地说:“她的孩子最多。”虽然她没有生育他们,没有用她的乳汁喂养他们,但她们之间的感情已经超越了血缘的亲情。
    我们对杨云仙贞女的敬佩之处在于,她把亲情和青春都奉献给了那些身残志不残的孩子们,她把耶稣教导我们要爱人的训导真正学到了家,融汇到了灵魂深处,这种无私高尚地奉献是从爱的河流淌出来的,这种爱是一种真诚、无私、高尚、超性的爱。她真正做到了耶稣说的“凡你们对我弟兄中一个所做的,你们就是对我做的”的爱人的教导。
    她的孩子虽然多,且在逐年增多,但她没有一丝的忧怨,在她的心目中,愿意将更多残疾孩子们揽入自己的怀中。

    两年前北京南堂司铎团为响应北京教区关爱老人,以孝为荣,树立良好堂区风尚而成立了南堂老年《圣经》学习小组,朱杰神父为指导司铎,80高龄的孙书悦老师为《圣经》主讲人,上课时间为每周一早弥撒后8点半到10点。两年里,听课的老人们风雨无阻,身心受益匪浅,她们每每从教室出来,脸上都露出发自内心的喜乐,觉得越活越年轻。(王瑛)

本文标题:残婴孩子的好“妈妈”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