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用“爱”谱写生命赞歌


2017-08-24 14:36:50 作者:孔喜慎 来源:《信德报》2017年7月30日,28期(总第732期)

    2017年6月13日清晨,单位领导的一条微信划破了笔者平静的心空,“沈阳教区李贵林老师昨晚去世了。”2016年4月,笔者曾出差沈阳,在裴军民主教的带领下,采访了坐在轮椅上的李贵林老师。当时92岁的老人说话已不太清晰,他的三女儿李琪、四女儿李玮替父亲接受了采访。聆听着老人一个个的感人的故事,让笔者对这样一位在平凡中用“爱”铸就伟大的基督徒,非常敬佩。但当四女儿李玮问父亲可否在“信德”上发表时,老人却摇头示意,我们选择了尊重。如今把老人的感人事迹整理出来,让老人圣德的芬芳弥漫人间,让他精彩的生命感动你我。

一、家庭背景 修道未成
    1924年,李贵林出生于辽宁省海城牛庄的一个世代教友家庭,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他排行老小。父母心地善良,信仰虔诚,待人真诚,经常接待神父。在浓厚的信仰熏陶下,李贵林自12岁在沈阳堂区的拉丁馆接受了8年教会知识的系统培育。透过学习,李贵林对基督和教会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感。
    当年,李贵林的父母经常把孩子们领到主教、神父们跟前,聆听教诲。当他们讲到外籍神父抛家弃国,远渡重洋,不辞千辛万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播撒福音的种子时,兄弟二人被这种为福音无私奉献,生死无畏的精神所震撼,并都决志为基督奉献终生,继续基督的救赎工程。哥哥如愿以偿,1945年晋升铎职。姐姐30岁时因病逝世。李贵林成了父母膝下唯一的孩子,于是孝顺的他,牺牲了自己的意愿,听从安排,在世俗的道路上,选择了圣化自己,以“爱”见证基督,传扬福音。


坐在轮椅上的李老师

二、慈父情怀 信仰传递
    25岁左右,李贵林结识了妻子侯玉荣,婚后育有7个女儿。无论是信仰还是生活方面,他都给了孩子们一份慈父的关爱。
    1978年,李贵林在沈阳市第七中学教书时,学校经常组织看电影,每人一张票,但他 为了让全家都能享受到娱乐,每场电影他都用心记忆有趣的情节,回到家中,把全家人召集一起,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地把电影讲述一遍。这件小事,在孩子们的心里深深地刻下了一个温暖的“爱”字。
    李老师视信仰如生命,以行动来表达,他的热心虔诚如雨露般滋润着孩子们的信仰生命。八十年代刚刚恢复宗教生活时,教堂很简陋,没有现成的经本,于是,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孩子们听大人背诵经文,并记在本子上。他视教堂如家,每天与妻子一起进堂参与弥撒,风雨无阻。每天晚上都会带领全家人祈祷、读经。闲暇时,手中定会捧上一本教会书籍,认真阅读,仔细品味。他以福音的精神作为行事的准绳,摈弃名利,淡泊享受。对待别人,只看优点,包容缺点,从他的嘴里没有听到过对别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
    李老师不仅对孩子们的信仰要求严格,对于女婿们的信仰也特别挂心。老五和老六姑娘的丈夫都是老教友。老三、老四和老七谈恋爱前男朋友都不是教友,结婚之前都领了洗。三个女儿都知道,领洗入教是家庭的硬指标,也是她们向男朋友提出的唯一条件。老大、老二结婚时,尚未恢复宗教生活,为了这两位教外女婿,李老师和老伴费尽心思,祈祷不断,并邀请所有孩子们一起向天主恳祷,不领洗不罢休。天主因着李老师夫妇的执着和信赖,两位女婿先后领洗入教。“直到现在,我的眼中还会浮现出两位姐夫领洗后父亲把酒释怀的情形。”李玮说。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李老师对待长辈们极其尊重,逢年过节,他都会给在外地的岳父岳母寄去一些糕点,以示孝心。不仅如此,他教诲孩子们定要尊重长辈,李玮说:“我们小时候,看到长辈,无论是常见的或新认识的,父亲都让我们行鞠躬礼。”
    李老师的嘉言懿行,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的教诲和意愿在孩子们的心中有着绝对的权威。“父亲用他虔诚而坚定的信仰,用他真诚的待人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李玮说。直到现在孩子们都在父亲的影响下,每天祈祷参与弥撒、念玫瑰经,读圣经,并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慷慨捐献 爱心教学
     八十年代,宗教生活恢复后,沈阳神哲学院也于1983年恢复重建。当时师资匮乏,教区主教张化良邀请李贵林教授教理和拉丁文(当时的他虽已年过60岁,但仍坚守在教师岗位)。当时在职教师不允许兼职,家庭也需要经济运转,然而一心热爱教会,关心神职人员的他,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办理了退休,满怀奉献精神,踏上了修院讲台,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主的葡萄园。四女儿说:“那时候,父亲常常在家里拿着放大镜翻阅有关参考书,写教案、备课,做了大量笔记,不舍得花钱买稿纸,就用我们给他找来的纸。”
    “今日与我,我日用粮。信仰至上,爱人如己。”这几句话是李老师一生的执著信念。他关心教会,慷慨大方,慈悲待人。在钱财方面,他从不顾虑;在捐献面前,他从不吝啬;他常常方便了别人,辛苦了自己,幸福了别人,委屈了自己。他常跟孩子们说:“我们一切的一切都是从天主那里得来的,归根结底一切都是属于天主的,你对别人大方,天主对你更慷慨,天主的慷慨是神奇美妙无法形容的。”
    一次,四女婿黄志强看见岳父去教堂乘坐公交车很是疲倦,随即拿出2000元钱让他老人家往返打车,可父亲却说:“坐公交挺好的,还锻炼身体。”过后他们才知道,原来李老师已把那2000块钱全部捐出去了。
    孩子们都知道,父亲对于金钱有他独到的见解,他想用在什么地方,孩子们完全尊重,老人过得开心幸福是每一个孩子最大的心愿。七个姐妹在父母成功的教育下,相处融洽,相亲相爱,真正实践了福音中爱的教导。七个家庭对于赡养老人,从不攀比,在金钱方面更不计较,这与当今这个金钱至上,甚至有些兄弟姐妹们为争夺家产闹得妻离子散,记仇怀恨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让周围的人都对这个和睦的大家庭竖起了大拇指。裴军民主教对笔者说:“姐妹七个家庭特别和睦,对于老人相当孝顺,让人佩服。”既然孩子们选择了随父所愿,李贵林就把自己的钱基本全都做了爱心捐献。
    李玮给父亲的收支情况做了一个统计表,据不完全统计,从2004-2017年,13年来,用于捐献的支出占89%,自己所用占11%(其中压岁、贺礼占9.83%,自己占1.7%)。捐出的数额中包括过年过节时女儿和亲友们孝敬他的钱。
    有一次,黄志强在弥撒中听一位老神父讲道理时说:“教堂刚刚开放,特别需要一架琴,但经济拮据。”当李贵林得知后,便悄悄地买了一架琴,送给了教堂(妻子和孩子们过后才知道)。但那时的李贵林老师经济上并不富裕,月薪只有几十元,刚刚落实政策,全家人从农村回城不久,家里很多东西也需购置,但他从来都是把天主的事放在首位,勒紧自己的裤腰带,把基督爱的教导放第一。女婿回家后与岳母求证时,李老师的妻子说:“自从捐了那架琴,家里很长一段时间,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李贵林老师全家曾经下乡到辽西偏远的山村,荒山秃岭,土地贫瘠,生活穷困,交通不便,缺医少药,人们生病就医相当困难,要步行8里才能坐到汽车。没有电灯,煤油灯是唯一的照明工具。在那个艰难年代,农村人吃不到细粮,李老师那时吃的是供应粮,其中会有些细粮。李玮说:“如果哪家生了小孩,父母就会把细粮给送过去。遇有特困家庭,父亲就会慷慨解囊,送粮票,给些钱,有时还会送衣服。但有时候自己家里需要钱时却短缺了。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舍己为人的爱,温暖了一颗颗穷苦凄凉的心。
    沈阳第七中学的一位老师说:“李贵林老师特别乐于助人,曾为孤儿苑瑞华(也是他的学生)买衣服,送笔、本等学习用品。无私大爱炽热了一个孤苦孩子的冰冷人生。
    2013年,李老师得知一位穷困女教友需要做直肠癌手术,同时她的丈夫也突发疾病,贫病交加,实在可怜,马上让四女儿李玮送去了2000元。
    2014年,李老师邻居家的孩子患了癌症,需要化疗,资金缺口大,李老师闻此,随即让四女儿送去了2000元。慈悲心肠,基督之爱,为濒临绝境的生命托起了希望。
    李老师90周岁时开始有了高龄补贴,李玮便问父亲:“高龄补贴怎么安排?捐给谁?”“我是教会培养的,我的知识都是在教会的拉丁馆里学的,所有补贴全部捐给神学院。”李老师是这样说的,孩子们也是照此执行的。
    李老师酷爱读书,在生活不太宽裕的情况下,总是送圣书给一些有需要的人。
    李老师一生对人大方,对己节俭。妻子花50元钱给他买了一件外套,一穿就是十几年。李玮家刚刚搬入新居时,她买来一束鲜花装饰客厅,父亲看到后却温和地对她说:“这一束鲜花够穷人吃好几天饭了。”从那以后,李玮再没买过成束的鲜花。
    上爱天主,下爱世人的诫命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用善行给自己描绘了一幅精彩的人生画卷,用奉献为他人带去了一股爱的温暖,用真爱给世界增添了一束绚丽的光彩。


李老师全家福

四、卧病在床 圣德彰显
   2013年,李老师因各个器官的衰竭,开始了轮椅上的生活,七个孩子都争着多为父亲做点事,“父亲坐轮椅期间,都主动来帮忙轮流照顾父亲。”父亲常常带着歉意对孩子们说:“你们太累了,我就是你们的十字架。”孩子们总是回答说:“能围绕在您的身边就是我们的福气。”李老师对孩子们从不挑剔,生活上不提任何要求,菜做咸了,他会说:“咸中得味。”做淡了他会说:“吃淡点健康身体。”其间,白天李老师不睡的时候,孩子们便给他读圣经、念“信德”、圣人传记等,老人听得非常认真,如遇读错字时,便立时给予纠正,幸福感溢于言表。七个女婿都一致说:“岳父真是个大好人。”一幅父慈子孝的温馨画面令人感动,让人钦佩。

五、辞别人世 临终遗愿
    2017年6月12日,李老师辞别人世,荣归天乡。生前留给孩子们的遗愿是:“一旦我走了,我的钱如有剩余,一半捐给教会,一半给我自己献弥撒。”孩子们完全照遗愿执行了。即使在弥留之际,也不时地发出对天主的爱、信赖、感恩以及对晚辈们鼓励和劝勉等话语。
    李老师一生遵从主的教导,上爱天主,下爱世人,摈弃享受,淡泊名利,乐善好施,用伟大无私的基督之爱为生命谱写了一首爱的赞歌。

本文标题:用“爱”谱写生命赞歌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