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


2016-07-18 10:28:46 作者:一凡 来源:《信德报》2016年6月16日,23期(总第681期)

    前一段时间看了电影《小孩不笨》系列,共两部,是有关新加坡家庭教育的,第一部是孩子们的小学时代,第二部则主要是中学时代。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新加坡有些家庭可以说是相当传统的,反映了一些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看完电影,我深深认同了电影中不断重复的一句话: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七八年来,我一直做青年教育的工作,对教育本身也有一些体会。开始的几年感触还不是那么多,但随着对青少年了解的深入,发现因着教育方式的偏差导致出现了很多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有些问题不是那么严重,对青少年的影响没那么深刻,还好纠正;但有些已经深深印在了孩子们的身心上,导致了成长的破损,造成成年后的人格问题,很是严重。陪伴青年的几年生活中,常常激励自己的一句话是:“耶稣定睛看他,就喜爱他。”(谷10:21)当耶稣注视那富贵少年的时候,心中充满了怎样的爱怜啊!各位兄弟姐妹,我们常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但对我们的青少年不能只寄予希望,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爱,而这爱,就存于正确的教育方式中。在这里,我愿意借文字分享,指出一些教育中的错误方式。


鲍思高神父和青年们在一起


娇惯溺爱会毁了孩子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常出现的问题是娇惯溺爱。今天中国由于计划生育造成的问题是孩子少,甚至七八个大人守着一个孩子。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的溺爱心态。有一次到一个朋友家吃饭,看到朋友家的女儿,五六岁的样子,很是调皮,而且谁说也不听,无论如何也不能安静。我告诉朋友说,这么大的孩子,应该去和她谈,并多训练孩子就有规矩感了。听完我说的话,朋友一脸愁容,向自己的父亲努努嘴说,我说了不算啊。原来是爷爷娇惯孙女,谁也不让碰,谁也不让管。我朋友训斥女儿,他父亲就训斥他,说孩子还小,不懂事。这样一来,谁也不能说,不能管了。久而久之,就没有了规矩,想要什么必须买,买不到,肯定大哭大闹一场,全家不得安宁;想干什么,谁也不能拦着,拦着就是家庭的一顿吵闹。看着这样的场面,我也不再多说什么,但却暗暗忧虑孩子大了会成为什么样子。溺爱,虽然有爱的名字,倒不如说是用爱的名义在行伤害。其实,被娇惯的孩子长大之后,因为没有规矩而自私自利、不能吃苦,往往很难与人来往,不能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到那时候,孩子痛苦,家人估计更痛苦。所以,虽然孩子少了,父母与家人却不应事事随着孩子。该遵守的时间和规矩,对他人的尊敬和关爱,与同学友伴的谦让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课程。

暴力使孩子产生仇恨与叛逆
    另一种错误的方法是暴力,以期达到强制教育的目的。“不打不成器”、“严父出孝子”等仿佛为暴力寻找着理由。但在教育中的暴力,无论来自父母或师长,鲜有完全为了孩子而施行的,更多是教育者的缺乏忍耐,因为自己生气了,丢面子了,发泄在了孩子的身上。常看到父母师长因为孩子没有完成作业、考试不好、不守规矩、做错了事,就辱骂甚至责打孩子。但为没有成熟的人,孩子不能完全明白,一个应该爱我的人怎么可以这么对待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要为这不能接受的东西寻找理由:这样做是为我好,是我的错,是我让父母生气了。等有一天他自己做了父母师长,他也会这样对待孩子,还会以为这样是对孩子好。或者,他心中会怀着仇恨与叛逆,等待着自己有精力和能力的那一天,好能反抗或报复。圣若望鲍思高神父说:强制教育法可以阻止罪行,但是难使罪犯改过迁善。所以,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了解和认识孩子,与孩子交谈,做孩子的朋友,对孩子的陪伴和规劝多于批评和惩罚,这是父母师长需要采取的教育方法,这方法更持久更有效,且无伤害。我遇到过一个教会的教育工作者,和他分享后,他告诉我:我也知道爱的教育方法,但感觉真的是不打不行。看着这样的教育者,我有种无语的感觉,我直接告诉他:你缺乏的恰恰是爱,因为在其中会有忍耐,你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寻找教育的方法,以及每个教育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们。鲍思高神父在预防教育法的阐述中,有关惩罚一节,讲的非常详细:教育者在学生中间,若要学生怕他,便应设法使学生爱他;在有些学生身上,以爱的目光看一眼所生的效力比掌掴一下还大;除了极少的光景外,纠正、惩罚绝不要当众,而要远离同伴……并且要非常明智和忍耐,用理喻和信仰使学生明了自己的错误;无论怎样打学生,施以痛苦的体罚……都应绝对避免,……会大大地激怒青年,而且降低教育者的人格。(参考圣若望·鲍思高神父所著《教育青年的预防教育法》)教育不是简单的事,是容不得粗枝大叶的思想存在的,对每个受教育的人,和在教育过程中的每件事,我们都应该谨小慎微。

偏爱使孩子产生自卑

    在家庭或团体中,教育非常忌讳偏爱:父亲或母亲喜欢其中的一个,而不喜欢另一个;老师更喜欢乖巧或有能力的孩子;更恶劣的是,因为文化传统的原因,父母会喜欢男孩子胜过女孩子。我常有一种感觉,这样做的父母师长,不再是教育,却是在自己喜好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的渠道,满足自己的需要。其实,偏爱是把双刃剑,伤了两方面的孩子。被偏爱的会有优越感,而不懂得忍让或谦卑;不被喜欢的会有自卑感,仿佛自己的存在就是低等的,慢慢发展为不自信,有些更发展成人际关系中的嫉妒与猜忌。我遇到过一个女孩子,从小父母表现得很明确,他们更喜欢弟弟。等女孩子长大了,上学工作,从来不想回家。每次回到家里,总有一种多余的感觉。还有做师长的,如果总喜欢那学习好守规矩的学生,那些学习不好和不好好守规矩的孩子是否就要被冠以“无能”、“没未来”的名头呢!“教育是爱的分施,不单单爱孩子,更让他们感觉到爱”(圣若望·鲍思高语)。而教育的爱本身,应当如亡羊比喻中的牧人一般,对一个和对九十九个的爱,对走失的和留下的爱,没有任何区分。(参路15:3-7)鲍思高神父所说的爱,应该是在仪态中表露的爱,在行动、说话、声调、微笑中显露出来的。这种爱还表现为爱孩子所爱的,那样孩子们也自然会爱教育者所喜爱的。(参考邓清慈著《鲍思高预防教育法》)

不可放任孩子的自由

    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压力的增大,父母外出工作的时间增多,教育出现了一种放任的姿态,好比“散养”,让青少年自己去适应生活,无论经历什么,任其自然,仿佛经过这样的磨砺孩子才能成才。抱着自然主义去教育的人,忽略了世界的凶恶与残酷,忘记了孩子们的不成熟与天真。所以,当下很多青少年的问题,诸如吸烟、酗酒、吸毒、打斗,甚至随之而来的更多的有关爱与性的问题,已经充斥了今天的媒体。德训篇说:“在他年轻时,不要让他放任自由。”(德30:11)爱中有自由,但绝对不是放任的方式。常常临在于青少年的生活中,是教育的关键。所以,近几年灵修上的一个词,也适用于教育,那就是“陪伴”。没有时间内的陪伴,就没有真正的了解;没有了解,就不能沟通或交谈,就不能建立信任,那教育本身也就没有真正存在。一位给我们培训的教育者说:“随着实用主义的发展与要求,我们希望用质的关系代替量的时间,但到头来却发现这是徒劳的。因为,没有量的时间绝对没有质的关系会产生。”

灌输错误的人生观会影响孩子的判断

    还有一种可怕的教育是灌输错误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一次乘坐火车,我们坐的车停下来给另外一趟快车让路,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不解地问母亲:为什么我们要等?母亲可能找不到更能让孩子明白的话语,就告诉男孩:因为火车累了,要休息。男孩接下来的话让我们一个车厢的人笑翻了,男孩大声的说:“妈妈,我知道了,我们的车没劲儿,我们的车是女的。”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了这样男女不同的观念,可想而知有多少观念已经深入孩子的内心却不让大人察觉。如果我们给孩子们灌输或展示男尊女卑、弱肉强食、金钱至上、享乐主义,那可想而知,孩子长大会成为什么样子。甚至某些做教育工作的人,将孩子们当作财产或可利用与驱使的人,好满足自己的需求。抱着这样的思想,能带给人什么价值和观念,是可以预见的。还记得耶稣说过:“但无论谁,使这些信我的小孩子中的一个跌倒,倒不如拿一块驴拉的磨石,系在他的颈上,沉在海的深处更好。”(玛18:16)我们不想多去宣扬这样严厉的话语,但教育绝对不能马虎。论工作的严肃性,我想,教育应该是最需要认真的,因为这是有关人的工作,是关涉到一个或许多人未来生活的工作。父母师长应时常反省自己,小心处理自己的不成熟与不完美。我们不是完美的,但却不是我们不负责任地教育的借口。教育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是最不容疏忽,也是最不容等待的工作。
    当耶稣责备宗徒们说:“让小孩子到我跟前来,不要阻止他们!因为天主的国正属于这样的人。”(谷10:14)他当时抱有多大的爱心,多深的爱情啊!我们为什么不能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学习和了解一些更正确的教育方式,多给我们的孩子们一些爱,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呢!教育,对父母和师长来说,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使命和召叫!借着教育使命,我们参与天主对人创造工程的延续,也如同圣若望鲍思高神父一般,达致我们生命的圆满!

本文标题:一些错误的教育方式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