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nde

善待自己的恻隐之心


2014-06-17 15:21:50 作者:沙平 来源:《信德报》2014年4月10日,14期(总第578期)

    美国是个很富裕的国家,但仍有乞丐。在美国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98年11月6日,新墨西哥州政府通过了一项法案:对行乞10年以上的乞丐停发行乞证,理由是他们已富裕了。因此,在该州富瓦社区行乞13年的3名乞丐,只好被迫流浪到佛罗里达州。
    不料此事却遭到富瓦区萨姆神父的坚决反对。他说,他在富瓦等6个社区担任神职已40年,其中一个社区来找他解决心灵问题的人最少。经调查发现,是因为这个社区有家孤儿收养中心,那儿有5个孤儿,正是这5名孤儿给他们带来了福音,孤儿唤起了他们的善行,使他们有了行善的对象。而经常行善的人,心灵是不会出现问题的。再说,心灵出现问题的人去行善,心灵也会得到慰藉。而富瓦区3个流浪者的存在也是该区的福音,现在把他们赶走了,富瓦区的人们想通过施舍获得心灵安慰的机会也就没有了。作为神父,他无法容忍这种法案。
    神父的这番话,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州政府只好取消了这一法案,并派警察去佛罗里达州把三个流浪者接回来。在迎接这三个流浪者归来时,富瓦区的人全都出动,他们喊着口号,举着标语,欢呼胜利。其中有两幅标语是这样写的:“花时间去帮助别人,能医治自己的创伤”、“一个小小的善举,可媲美于运动一小时后所得的舒畅”……
    笔者曾被这个故事所感动,而在生活中也曾激起过深深的共鸣——
    一天夜晚,我匆匆外出找人办事,在街上被行乞者挡住。这是一对衣着不错的青年夫妻,抱着个三四岁的孩子。他们说因投亲未遇,钱又被小偷偷走,望我能给他们点钱给小孩买食物吃。我摸遍口袋却没装钱,只好如实相告并表示歉意。办完事回来时又遇到他们,他们说,因看我年老面慈实在没办法,只好厚着脸皮再向我求助。这番话反倒使我内疚,想了想,就去附近商店找熟人借了十元钱递给他们。回家的路上,内心感到颇轻松。
    我生活的小县城是没有职业乞丐的,平时偶尔才会见到乞丐。有时我偶尔见到有孤苦无依的老人跪在街上行乞,心里便会酸楚,默默地掏出点钱放下,觉得只有这样心里才会好受一些。
    这些年,媒体不时抛出“乞丐高收入”、“乞丐行骗”的猛料。虽说中国大城市有职业乞丐存在,但美国不也有吗?故窃以为这无损于国威。若谁认为这个职业做得容易,不妨自己去试试,风雨中下跪叩头遭人白眼冷眼是啥滋味?如果真是高收入,为什么那些体面的人不去跻身其中大秤分金?如果一个人不想施舍,又良心平静,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不找借口迈过他们;但若一个人听见自己良心发出呼唤的时候,哪怕它很微弱,也不要阻止它。难道为了决定是否掏出一点小钱,我们必须先调查求乞者的真实背景?难道为了不被骗走一枚硬币,我们必须硬起心肠冷待那些可能急需我们帮助的求乞者,直到他们走投无路、铤而走险?
    行善所以是一种美德,是因为行善可以帮助别人。而且,行善也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某种慰藉。甚至可以说,行善是人性的体现,是一种维护人性的需要。全球首富盖茨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绝大部分财富投入慈善事业,其原因亦在于此。
    金钱于人生不过是一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何况施舍点小钱也不会损害我们什么。请善待自己的恻隐之心吧!

本文标题:善待自己的恻隐之心

  • 信德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信德”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信德”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信德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信德”,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信德’)"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